喜欢历史

落为匠 2009-12-10

从小到大,似乎没有厌倦过“历史”这两个字。小学至初中,向来后知后觉,所以并不知读书为何物,对历史也就是课本上呆板的印象,但也不反感。至高 中,才有历史课,开始世界史、中国史的启蒙。但那学习,至多也就中规中矩于教科书,并无深入。哪怕后来受了某人影响选择文科,必须面对历史课程来回反复的 枯燥折磨,也并不增加我对中外历史的认知,重要的年份与历史事件依然不熟,那些标准性事件所谓的对时代的影响也并不清晰。然而,对历史这个词,总有些说不 清的亲切感,也许是出于自己那浅薄的文艺腔,或者,千百年时光积累下来的无比的厚重感。但愿后者多些吧。

今天嘉林兄说要了解程朱理学提出 “存天理,去人欲”的时代背景,以完善他的文章内容。这样的事情颇能引起我的兴趣,因为它可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去面对千百年前,古人们的生活世界。固 然,这并非我的能力所及,但我相信,虽然时代变迁,器物有所不同,然而人性未变,朱子所倡,也不过那个时代所需,正如今天我们倡导消费,扩大内需一般模 样。朱子着深衣,制家礼,通天文,行教育,作为儒者,他可不像如今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古板,只是后人囿于言辞,不知践行罢了。如果我们可以深入历史,通过对 某些人物的言行与那个时代的对照,去体会古典中国的生活图景,这样学史,也许就另有风味了。

回到正题。后来看黄仁宇先生的书,被他的“大历 史观”吸引,多多少少看了他几本小书。因为亲身经历了从抗战到内战的“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国现代史的悲剧变迁和欧美国家发展的对比中,探寻历史发 展进程的可循规律,提出近现代史的所有剧烈变革,是为了这个社会能从“数目字上管理”,以完成如西方的现代化(国民党完成了对社会上层的变革,而GCD完 成了对下层的改造),至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的变革基本完成。他对中国社会螺旋上升报以积极的乐观,让我这个读者,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黄先生所有这 些关于历史的分析,与教科书上三段论式的呆板教条(几种社会而已)截然不同,读起来真是痛快异常。

再后来,看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受吸引的不仅仅是宾四先生对于中国史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翔实生动的讲述,更是扉页上的那一段所谓的读此书的信念: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 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 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此 “温情与敬意”说被人引用无数,赞誉有之批判有之。如果我在初中就读到了这段话,也许并不会有多少深刻的印象。但人会长大,伴随着成长,岁月流逝中,逐渐 发现,先辈们悄悄离我们远去了,父母渐渐变老了,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在子孙们的关注下离开。这个社会就在这样的传承中,前进并发展着。我们能生于此世, 正因为先辈们的奋斗,而我们奋斗于今生,也为着后辈们有个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对本国史的那份“温情与敬意”,正是对自己祖祖辈辈献上的一份怀念与感恩, 同时,也承载了对今生的不可推却的责任。如此,历史也便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也许人生的充实感,可来自于此。

对于历史,学者们眼中是无数的典 籍、器物和文献引用,政治家们读出的是“以史为鉴”的教训和兴衰荣辱的经验,文人们描绘的也许是诗词歌赋山川美景风花雪月加上故乡的泥土一抔……这些,都 只是对那些所谓的精英们而言。对于我等凡人,生活于历史的传承之中,生活便是历史。就像我的工作,由师傅教会,师傅又由他的师傅所教,如此一代代传承,只 要人还在,就会一直持续着。

所以,喜欢历史,就是热爱生活。我们体会古人的风雅,我们也享受今日的自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