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乱章

落为匠 2009-12-25

这一次,无关哥本哈根的童话,无关头顶这一片一直牵挂的天空,当然,也与所学所业(经济环境、金融生态之类的)无缘。只是最近,忽然无端怀旧,想起了些儿时的影像、成长的倒影,琢磨着,自己因着什么,走到了如今的位置,又会有怎样的因缘际会,会走向哪里。然后,想到环境二字,似乎自己所经历着的一切,都可由此找到某些关联。

譬如,家庭。老家在浙北农村,记忆中,一片农田,有鱼有虾,夏天的傍晚,可在水塘里尽情戏水。冬日的中午,坐在廊下,板凳上几碟小菜,一碗饭端手上,与父母一起,边晒太阳吃饭,然后,嗑嗑瓜子喝喝茶,或者打打牌。温情如此。然而,这些记忆中的美好,并不能掩盖了那样的事实:父亲虚岁七岁开始挣工分,十六岁拿成人的工分,然后撑起全家的债务(兄弟姐妹四人),父母结婚时房子连大门都没有,拿芦苇之类的临时挡挡而已(幸而那时有路不拾遗的)。清贫,无言的艰辛,父母一直在默默承受着。到现在,村里还有人说着这样的故事:我们家每天只拿酱油过饭吃。小时候,猪油拌饭,放点青葱,真的很香很香。

所以,小时候父母一直在干着活,农活,杂活,以及一切可以养家糊口的,无论轻松繁重。而我,妈妈说,还不会走路时,躺在她干活的农田田埂边,不哭不闹,很乖很乖。后来奶奶带我,她也说,抱在怀里从来不闹,很乖很乖。如此,一直到上学也是如此,静静的,只坐在自己的角落中,不知是否在发呆。然而虽没有父母亲友的关心指导(都可算是文盲啊),成绩倒还算不错,一直可以得个奖状什么的。

譬如,学习环境。小学、初中,都是农村的,几乎算是残破。小学时很少听音乐,到了六年级才知道有所谓的收音机播流行歌曲那回事,但终究是晚了点,到如今五音不全,至于不会唱歌,那是儿时太安静不开口吧,至今嘴皮子仍不麻利,张口就犯错。那时可谓纯洁,少不更事,只听老师的话,上课睁大了眼睛,课后把作业都做了。然后不知是否聪明,考试结果一直如意。如此,呆呆的,一直到高中,只会按这样的方式学习,并不知课外尚有无数书籍可看,有精彩的世事可去发现。转眼之间上了大学,接触了无数的资讯,却不知从何开始,茫然无措,失落到底。只是,那四年,也在心里积累了某些宝贵的东西,至今还在徘徊,不肯丢弃。

譬如,开始工作的单位。因为某些怯懦,在错乱中的选择中,意外回到老家。县城,算是国有单位,常人看来,稳定而体面光鲜。至于这份选择,可算是大学积累的那点意气奋发吧,来自农村,服务农村,所谓三农。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虽然乡音绕耳,人人和蔼可亲,而老迈的机构,冗杂的人员,实在找不到那份拼搏向前的锐意,哪怕是守成的执着和奋斗的坚持,即便是现在这个平均年龄可能不足三十的部门。当然,生活是安定的,甚至幸福的,一个个都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只是,没有学习的互动,上下沟通的某些滞后,渐渐让我感到停滞不前,大呼落伍。这里,适合平淡而安静的走下去的人们。而我,在安静了二十多年后,似乎开始躁动不安了。

没有专业的历练,我知道我无法从容的走向远方。只是如此呆下去,渐渐的已没有翻书的勇气。这也是环境的浸染吗?看着梧桐叶由绿变黄渐渐落叶满街,又一年。不敢想象,只有零碎的过去的倒影在那里飘摇。

以上,杂乱。算是对自身成长的回顾。环境,什么时候可以从容去面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