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蓁谦学堂行纪

落为匠 2015-06-21

自今年四月昆山“老實大量”讀經研習會之後,對昆山蓁謙學堂堂主程亮老師非常敬佩,一個初創學堂,能在一年之內搬六次家,能有那麼多家長真心鼎力相助,能號召讀經圈內重量級堂主集聚一堂開研習會,其人能量不小。所以當內人提出要去學堂求教時,第一個想到了程老師。

一點背景

本人對傳統有一點特別的親近感,這在大學時即已從內心反映出來,當時無意間在網絡上看到漢服運動,對其提出的“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心有戚戚,也從後來的魚龍混雜體會出文化復興的重要。雖未親自參與,但一直心向往之。關注之下,了解到有讀經教育一說。先是兒童讀經,後有各地私塾,再到“孟母堂事件”,大學時期不少關注。後來工作,各種雜事俗事紛擾,也對此放下了多年。當然偶爾也會在網上關注一下。

癸巳年兒子出生,到今年兩周歲,也到了讀書的年紀。正是偶爾關注,在三月看到四月初蘇州樂謙學堂有公益家長課堂,而堂主正是本人景仰的漢服、讀經前輩方哲萱老師。跟幾個朋友提起,他們也感興趣,就一起去了。那次系統地聽方老師講述了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某些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比如讀經出路等目前特別讓人無法釋懷的方方面面。回來後跟內人說起,她在這幾年也受我些許影響,加上自己對傳統文化也不抵觸,很自然地接受了。然後,有了我們夫妻二人四月底的昆山之行,親耳聆聽了北京千人行的吳老師、廣州明德堂的程堂主、山東黃河孔子學堂的董老師、樂謙方老師的講座,也見到了組織者昆山蓁謙的程老師。

此行目的

內人已於上周正式辭職,在家中自學《學庸論語》,非常認真,我自愧不如。她也考慮了很多教育自家孩子的方式,想到最理想的是自己也辦個學堂,為其成長營造一個單純卻厚重的環境。但是,一者我們父母都不太接受這種教育,如今社會普遍認為不進體制便不可理解;二者即使我們堅持,也不知從何開始,萬事開頭難。

所以此行,主要想了解此比較實際可操作的方案,或者說經驗,比如像我們兒子這麼小的孩子有什麼好的教育方式,比如開學堂的步驟。我們自認為對讀經的理念已有所理解,所缺少的就是實踐了。

學堂參觀與交流

我們上午出發,原本以為上午就能到了,中途有點小事耽擱了一下,所以到昆山時已是中午,與程老師聯繫午飯後過去。其實桐鄉和昆山都處於江浙滬三小時交通圈內,自駕過去僅一個半小時車程,所以也比較方便。只是中間導航導錯,走了個彎路。

那時大概下午一點不到,剛開始我們在一幢民房前停下,以為到了學堂,我很不好意地打了個電話,程老師大概在午休,等了會才接,被告知走錯。掉頭過橋,看到程老師已在門口等候。我們從後面進學堂(程老師後來說學堂前門不開,進學堂都是後門,我自想是不是因為學堂比較難進,要開後門),先是一個院子,然後到學堂主體,程老師先帶我們參觀。

第一眼,學堂很乾淨,一個大教室,兩個小教室。程老師介紹大教室是剛來的學生學習的地方,一開始讀的是學庸。小教室應該是小班的,我看到門口貼著作息表、值日表,很規範。二樓三樓都是宿舍,宿舍很整潔,三樓有晾衣服的地方。學堂前面還有個場地,比較寬大。後門進去是個院子,後面還有房子是廚房。總之,這是一套大房子,很適合作學堂,程老師說昆山也找不到更好的了。我想,我們這邊是不可能有這麼大面積的民房了。

其間閑聊。我們說了自己的情況,也說了些困惑,希望程老師給些指導。程老師給我們講了他的一些認識,以及辦學堂的經驗。特別強調了兩點:

  • 理念要通透。對讀經的理念要有很好的理解,這是接受聖賢的教育,自己不能很容易就被如今社會的、家長的一些想法左右,讀經是走在道上,不是說現在流行的一些教育方法比如“快樂學習”、“自然教育”不好,只是這些是術,我們可以用,但不能執著於此。
  • 要有信心。我們要相信讀經,相信經典是可以教化人的。即便是我們辦業餘班,不用擔心誤人子弟,因為我們並沒有將自己的思想教給別人,我們是用聖賢的思想在教孩子。教學相長,這樣一個單純的環境中,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學習。老師是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經典。所以這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這也是一份很有意義的事業。

其後又在村子裏繞了一圈,村子環境不錯。程老師提到平時也很少有機會這樣轉轉,孩子們早上5點不到起床,晚上9點半睡,相信老師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也比較辛苦。

程老師給了一個很切實的建議:從教自己的孩子做起,先讓他每天跟讀、指讀,到他能靜下來自己跟著讀,當兒子年紀差不多可以上學堂了,可以送他到附近學堂學習(因為小孩子最好能易子而教,自己教孩子比較難,需要花很大心思),如果條件成熟,自己也可以辦一個,也算是造福一方的事。我想,我們剛開始也只能如此,原本我們目的就是自己教孩子(如程老師所說,並不是我們不想讓孩子在體制內學習,而是這個教育環境太讓人失望,我們是在自救,這其實應是政府的事,而我們迫不得已地做了),所以從教自己孩子做起,這是務本。

這次帶著兒子去了,想讓他在學堂的環境中體驗一把,結果今天正好放假,去時學堂孩子基本都回家了。而他表現也比較任性,中間兩次打翻水杯,還執意在走樓梯,最後不得便要鬧。我對此不能做到一個嚴父的角色,深感愧疚。

未來的打算

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們應珍惜與孩子一起的每一分鐘,這是做父母的本分。至於能不能開學堂,或把學堂開得怎麼樣,如程老師所言,一切隨緣。

本文更新記錄

  • 2015年6月21日,初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