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成长,推荐给年轻父母们看的书

落为匠 2016-11-16

从2013年儿子出生升级成奶爸,至今三年过去,看着孩子从怀里的一丁点到如今活蹦乱跳追也追不上,心里满满的安慰和欢喜。

三年间有与孩子初见时的欣喜感动,有孩子发烧感冒时的彻夜不眠,有他咿呀学语叫第一声爸爸时的激动,也有看着一堆屎尿时的无奈抓狂。

这期间,努力地学习育儿知识,渴望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他带来健康与快乐,在物质保障的同时,引导他顺利走向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陪着他一同成长。下面列一些个人以为给自己带来较大影响的与育儿相关的书籍。

1,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将这本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健康永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一面,而这本书的作者,以符合中国人心性成长的背景和角度,讲述了一些关于儿童健康的基本理念。

作者是中医,有丰富的身心医学方面知识和经验,本书也从中医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儿童健康中涉及到的身、心、灵各方面问题,中医学的精气神,上中下焦,物质与能量,开与阖等等基本的健康概念和我们可以入手的一些角度,都非常通俗易懂地表达了。

虽然是中医,且以中医的视角展开讨论,但作者并不排斥西医,并从疾病的不同层面指导我们如何让中西医各展其能为我们健康服务。

我以为,本书不仅仅是儿童健康方面的指导书,书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领悟和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开始时提供的一张“增强体质第一方”,方中没有真正的哪味药,但都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就是生活习惯。

2, 儿童健康指南:零至十八岁的身心灵发展

本书也是上面《儿童健康讲记》作者推荐的一本儿童健康相关的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涵盖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这一重要人生阶段的一些健康成长知识。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读本,作为华德福教育的推荐读物,书中讲解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疾病的判断与防治方法,当然,作为德国友人的出版物,是以西医来处理疾病的方法,但请放心,书中没有那些我们去医院可能遇到过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它更多强调作为父母,怎么准确判断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为此能做的准备和临事时的应对方法,而不是遇到一个发烧就六神无主。它给年轻父母以面对疾病的信心和从容应对的态度,有些病有些情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我们无须过分反应和过分处理,只需要按正常的方式,静静地陪着孩子走过去。

书中另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其生理性疾病,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可能更加重要。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身体少生病,更要让他快乐而充满生命力的成长。

我们可以将本书常备枕边,睡前看看,也可以作为工具书,遇事时翻翻。

以上是关于健康方面的书籍,下面再谈谈孩子成长教育方面的书籍。

3,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一旦孩子健康成长了,我们也许应该考虑其能全面发展。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是他学了多少知识,会多少乐器,读了多少书,能多少种外语,而是拥有一个整全的好性格,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拥有学习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快乐幸福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上几个培训班就能获得的,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耳濡目染、慢慢熏陶养成的。这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作者黑幼龙是卡耐基培训的著名培训师,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举重若轻的处世态度,在这样的一位父亲的带动下,直接受益的就是他的四个子女,他们都完成了从儿时的顽童到人生有所成就的转变。

书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是“尊重、自由、平等、包容、爱与支持”,这对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感悟的地方。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懂得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作为如今将家中小儿捧在手心细心呵护,成天担心这担心那的家长们,有非常有益的借鉴。当然,也有很多情感是相通的,比如作者说:“家是一个同心圆。个人,夫妻,孩子,工作,由小而大,一层一层成为彼此间的紧密联系,既有相同的生命印记,又能保有每个人独特的本质,也造就了精彩有趣的家庭。”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其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重中之重。像龙应台的《目送》系列,对于家庭环境的营造,孩子的性格教育,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思考的,本书也一样。

4,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育儿也是育自己。有人说,不是我教育孩子,而是孩子教育了我。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们的关于心灵成长的书,如书名所言,遇见了孩子,才遇到了真正的更好的自己。本书的三位作者以长期的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经验,告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与孩子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书中的几个理念个人比较认同:1、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2、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3、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4、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5、心智的成长是真正的成长,我们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

可能有父母们偶尔会意识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把自己人生中某个类似阶段未能做到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完成。也许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期待作为指导,在孩子身上投影,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必定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本书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应以更宽阔和平静的心灵,去接纳孩子的幼小却充满可能的心灵,与孩子一起,共同去完成这一段共同的生命旅程。

个人的成熟,可以从养育孩子上体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