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阅读史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想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的时候,发现读过的书实在是少的可怜。只是个人阅读史,对一个人尤其是如我这般阅历很浅经历不多的人来说,可以说就是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有必要在某一个闲暇处,静静地总结,以期来日的道路更加畅达。
不过,每个人的书房里都可以有满架的藏书供人浏览参阅,但每个人心灵书架上的藏书或许有如个人的隐私,难以启齿也不想道明。无妨了,成长的喜悦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而分享的精神,正是这个世界走向美好的动力。虽然,个人的东西过于琐碎而价值无存,就当个人的纪念吧。若有同好或共鸣者,也是人生一幸事。
简单的从高中开始,因为在此之前,自己尚不知何为阅读。捡几本自己觉得对自身影响甚大的书和作者,记在此处。
《火与冰》,余杰著,高一的事,学校图书馆借的,后来自己从书店买了本。这大概是我“睁眼看世界”的开始,我知道了李敖(封面上说余杰是“北大的李敖”),因书中激扬的文字而心潮澎湃,也开始幼稚地思考那些本不需思考的问题,譬如“自由、民主”。
之后,在余杰的影响下,接触俄罗斯的一些文学名著,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看他的书,痛苦万分,大概我并不喜欢长篇小说吧。还有国内摩罗的书,与余杰早期的风格类似,都在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高二,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度过,恢弘博大,万分精彩,虽然,后来更欣赏古龙的神韵。那些短小精悍的自由散文,依然在看着,只是并无耐心。
高三那会儿,只看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那完全是空无一物的内心体验,虚无缥缈中又能感受某些实在的喜悦,正好应对了千篇一律的单调生活,在充实的空虚中来一些灵动。《我与地坛》给人积极的力量,《务虚笔记》同样,史铁生的作品,正如他的人生,坚毅而有力,但不乏逍遥。其间,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看周国平,都是些给人感触的人生小哲理。
大学,发现慵懒的不再看书。唯一记得的,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黄河青山》,看的荡气回肠,他的“大历史”观,也是用人生写就的。或许是某些困顿吧,看了些佛学的东西,却没毅力看下去,所以也没什么感受,倒是接触了南怀瑾先生的作品。《论语别裁》《孟子旁通》都看了,开始以新的视角了解古人的学问。
然后,在大三,看起中医来,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这本书有些厚,我却耐心看完了(当然有关中医内容的章节只是一扫而过)。不知什么原因,感觉刘先生笔下的中医分外亲切,被中医的博大而深深吸引。而刘先生说,要了解中医,走进中医之门,必须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即将毕业时,开始回归中国的经典,只是,到现在为止,尚未读完过一本书。
回归的途中,得益于网络,了解到了读经运动,后有幸看到当地民间礼学第一人经礼堂吴笑非先生博客,一篇《儒家信仰》让我对儒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于是开始关注儒学/经学,始知有今古文之争,有汉宋之别,而如今我们所学的儒学,浅薄而庸俗。当然,书还是没有看。
经历若此,以后不可知。但方向已明,虽然从小浸润的是蹩脚的西学,而这片土地呼唤我们回归先人的智慧,如何不从?虽晚矣,敢不用心。改改慵懒的老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