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列车没有方向
当众多不同利益者开始圆桌谈判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不会有一个多赢的结局。哪怕各方如何妥协,各自的底线从百年前开始就已渐次成型,这并不是文化的沟壑所形成的令人恐惧和绝望的深渊,而是人类互相争食所引起的必然悲剧。哥本哈根的失望早已注定,因为哥本哈根的列车本就没有方向。
从12月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多边磋商,在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9日下午沉重落幕。从媒体的消息看,哥本哈根峰会通过了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指出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呼吁发达国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以支持穷国的减排努力,然而并未说明具体操作方式,该协议也未让任何缔约国作出任何承诺。而且,这似乎只是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仓促之间拼凑而成的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目标表述。
如果考虑会议的过程,这样的结局并不令人惊讶。会议组织的混乱就足以表明这其中暗藏着的波涛汹涌与前途的漂浮不定。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温室效应的逐年严重,两极冰川的融合,四季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媒体和大众对此次峰会的期望,都不足以给予各方足够的勇气和决绝,支撑起各国领袖们放眼未来的气魄和开拓新天地的力量。
看看各方的某些矛盾和诉求:发展中国家尤其非洲世界,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提供其实的技术和资金援助来促进发展、改善环境,大概是要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继续磋商以求结果;发达国家呢,自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自身则提供有条件的援助,大致是希望绕开《京都议定书》以现在的发展状况另起炉灶,达成共识。很多细节的东西不好猜测,只是越是细节,则矛盾越能突出,这是必然。
就人类的发展而言,环境问题必须共同面对,这俨然已成共识。一部《2012》就让无数人感同身受,忧心世界末日的到来。而已知的气候恶化,却需要这么艰辛的努力谈判也达不成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协议,难不成真要成就热水煮青蛙的结局?
百年来,在社会达尔文的简单进化论的魔咒下,人类以科学为万能,以满足己欲为理所当然,不顾天地变色,灾害四起,仍以利益为考量,所谓的碳经济,所谓的发展转型结构调整,仍然不出全球范围的污染转移,所不堪重负的,还是这个承载万物的地球。固然,无数有识之士早已四处奔波呼吁并付诸行动,唤起民心,改变生活方式,改善所处环境。然而,哪怕人类的利益没有矛盾,那么多民族以及其形成的国家以及众多的企业,必然存在所谓的生存竞争,与自然界动物争食并无二致。发展程度越高,则越不容易放弃多年积累的优势与成就,为着一个尚无结论的争论去做某种牺牲,即便是最后为着达成某种成果而进行积极的斡旋与磋商。所以,此时的悲剧无所谓悲剧。
然而,哪怕哥本哈根给不了方向,我总希望,民众的期待,媒体的呼吁,大自然的警示,可以给那些拥有某些权力来做些改变的人一点灵感,让人类的列车,在下一个站台之后可以朝向某个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方向驶去。
//此篇无多少意义,只是应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