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八年,从银行转身,为了什么、想做什么
银行,在这个资本时代,其产品和服务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然无法外化于银行。
银行是个大事业。我们说,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而银行通过其信用的担保,将资金融通的效率持续增益,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无数的好处与便利。虽然,我们也会说,银行是万恶的资本家,认钱不认命,狗眼看人低。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事业,在大处说,实实在在提供了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伟大的创举。
对一般人而言,在银行工作是一份让人羡慕且光鲜的职业。撇开那些银行人才有体会的酸甜苦辣,它的确有整洁的办公区,有相对较丰厚的薪酬,也有高富帅白富美,有不可限量的前/钱途。以致于当我将离开银行时的信息告知他人时,大多数人报以惋惜和不解,甚至看到父母伤心的眼神、听到他们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言语时,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有些悲哀,有些感伤。这是时代的可怜处,我们开始习惯于用金钱或他人的眼光来评价一个人、一份职业、一段经历,将自己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
然而,银行这么好,为什么要转身出走?请允许我傲骄地说一句: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想望更踏实的生活,体会更鲜活的生命,既然已经有所自觉,那么就应该勇敢地走在前面,古者儒生君子志在化民成俗、治平天下,我没那个能力也无那份理想,那么就想办法从改变自身的气质开始吧。
从银行转身,只为更好地生活
对我来说,不是银行的工作有多么不好,只是深深感到曾经的“五加二,白加黑”并不能给我带来生命的充实,我需要有一定的闲暇,去陪陪家人,去思考生活。也许是因为理想主义过于深厚(或者说有些慵懒的小资意识,其实骨子里还是小农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曾经某领导对我说这个阶段正是拼事业的时候,应该多参加饭局和活动,领导说得很对,我也很感激她的知遇与好意,可我对此还是提不起兴致。只能说,这种工作的状态我并不适应,这种生活我不适合。思考良久,我还是决定退出,用八年换一段经历,然后放弃去迎接新的世界。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放弃,是什么动力让我向前?曾经一遍遍在心头回转,催着我动身的理想与惬意,最终还是把我照亮了。其实每个人心头都有一盏灯,只看你有没有心意去点亮它。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发了人生四十乐事,鱼老兄看后说,他的目标就是把这四十乐事都过一遍。他就是传灯人。
而我的大理想,只是在工作的同时,能劳逸结合,能亲近自然,能体贴经典。
闲时望云观星,亲近自然
我们的祖先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千百年来,仰观俯察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孔明借东风,东坡赋明月,乃至于我们小时候的数星星、抓鱼虾,都是在这样的传承中的自然流露。然而如今,我们却在所谓的现代化中,被高楼遮蔽了天空,被水泥覆盖了大地,在网络游戏中观鸟兽之纹,在电视电影中看地之宜,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却不曾想早已与自然失去了联络。
我不希望我的生活止于此。儿时的夏夜仰望星空,银汉迢迢的样子还深记于心;雨后的蛙鸣,池塘中的游蛇,夏日午后的蝉,还有春天的成片的绿麦芽和油菜花,这些,是那时最好的玩伴。
当然,过去是回不去了。所以,唯一的要求只留下,工作之余,能有闲时,去野外望云发呆;夏日的朗夜,回乡下和儿子一起数星星。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我们能由此亲近自然,倾听风雨带来的信息,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
忙时动身练体,动静合宜
工作中繁忙是好事,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身体在经常的运动中也不易出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这类人,在工作中除了电脑还是电脑,于是除了眼睛近视,腰椎、颈椎也出了问题。这对我们的身体影响深远。整条脊髓是身体的龙,所有的力量由此而起,当腰椎、颈椎出问题时,已经是身体给我们的很大的警告了。
这是一个很无奈的悖论。我们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来积累财富以备疾病或意外之需,却不曾想工作中养成的习惯或工作的需要正是我们身体日渐衰弱的元凶。
所以我希望,真正的工作,即使再忙,也能在工作中或下班后,能动动身,练练体。在身体的运动中,关注自我,忘却烦恼,沉下心,去浮火。动静劳逸,这些原本是不用强调的东西,当我们把心过分外放后,竟已不知道身体给自己的信号,当无奈倒下时,才知身体才是真实,名利皆为虚妄。
体贴经典、素雅怡然
五经和六艺是这个民族往圣先贤们代代相传的智慧。我们很不幸的是,在本该接受圣贤熏陶的年纪,没有这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而我们幸运的是,在这个时代,在时间的积累和信心的增强后,这个民族又开始反身寻找自己了。我们生在坏时代,但也是好时代。经由网络,所有圣贤的文字、语录,我们都能找到,只要有向学之心,仍然能聆听圣贤的教诲,尽管最好的年纪已经远去。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当我们在经典的世界里找到与自己生命的共鸣,我相信这一种契合和喜悦,是可以长久支撑我们的生活的。
这也是我想重拾经典,学习传统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可以从容而优雅。但是,种种的经历和迹象表明,自己离那个状态还太遥远。于是,总希望有一个引路人,带着自己不断精进,寻找那份从容中道的感觉。孔夫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样一个生命,几次去国几多颠沛,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参悟天地与人性。我相信这样丰富的心灵所散发出的感悟,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可以指引人生的。
相信只是开始,接下来,才是重点,将经典融入生活,将生活契合经典,让自己的生命变得鲜活、不再无聊。
所谓更好的生活,会是些什么
理想是好(丰满)的。后一句是,现实是骨感的。我不希望在这么多折腾之后,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的东西,让自己去感受生命的充实。所以,以下是为自己实践人生的安排。
有一个工作养家糊口
毕业八年,七年在银行,半年在支教,还有半年在游荡。我知道银行给了我很多,包括金钱,我很感激他们在我最需要钱的时候收留了我。经过这些年的打磨,我已经渐渐明白,工作不能只看收入,个人的成长才是主要的,一般的收入能维持养家糊口略有余裕以备不时就可以了。
所以,我转行了。八年之后,完成从银行到学校的转身。接下来,我将在学校谋一职位,开始新的生活。目前的我,从经历与智慧而言还不足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片新的天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且行且努力吧。可能,以后的收入不及之前的三分之一,但维持生活应已足够。而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上的理想我都有可能去实践,专业可以不用放弃了,有悠长的假期可以望云观星,可以陪孩子下田捉鱼,可以访明师求学问。
有一份闲暇深入兴趣
目前,有几个兴趣,我希望终生去坚持。而转行,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我可以有闲暇去发展兴趣了。
- 自然农法。
我们知道,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无论饲养还是种植,都存在唯利是图、不顾他人的情况。所谓养鱼的不吃鱼,种菜的不吃菜。这或许是个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有赖于各方面的努力。我知道目前所谓的有机、生态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商业的宣传还是现实的需要,这应该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普通人开始关注了。但是,我还是想更进一步,不去考虑那些商业化的噱头,而是深入了解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几千年来的实践:自然农法。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了,包括国外的《四千年的农夫》,还有国内一些相关书籍与实践。
正好,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不为别的,既然我们的先辈们能在无农药、无化肥、无机械的状态下繁衍数千年而不绝,自然有其可传承处。我希望去实践这一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甚至不除草的农耕,恢复这几十年破坏的土地,重建一片天地内的自然生态,还大地与动植物们片刻安宁。这是值得尝试的。
- 传统中医。
近年来,各路大师出来跳神,中医已经被做烂了,普通民众期待但无法信任。如今国家扶持、政策支持,一个战国时代已经开启。
传统医学根植于传统生活,可大可小。大者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整一个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深不可测,古往今来典籍无数,学海无涯;小者就是路边野草治跌打损伤、一碗姜茶防感冒,等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小百科,是多少年来的经验总结,贴近寻常百姓家,大家喜闻乐见。
所以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他由传统的智慧而来,只要有心向学,对于任何人都是开放的,因为他可高可低,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无论你根基如何,天赋多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运用他的智慧来照顾自己,如有可能,惠及他人。如果天赋较高,还可经由他来修行求道,参悟天地。
- 太极拳。
与传统医学一样,这是往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瑰宝。目前我还在门外徘徊,希望有朝一日,能一窥其中门径。
- 手工艺。
一直很欣赏手艺人的专注,他们可以为一件作品倾注一天、一周、一月甚至一年几年的时光,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坚持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修行。希望今后去尝试一种,比如木艺?
有一颗心经营事业
易经·系辞: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职业可以只为稻梁谋,而可称之为事业的,是要心怀天下,为民谋福利。
目前来说,尚在探寻之中。
有一群同道切磋琢磨
冬日午后,共坐廊前,沏茶一壶,不聊工作、不聊八卦,共论学术、共探人生,想想也是极美的。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你会说,这太理想化了
确实,在普通人看来,这样的选择过于不可理解。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选择一条路,做一种人,心安即可。对于父母的不解甚或反对,记得上次鱼老兄说过,对父母来说,你只要跟他们说能赚大钱,并实实在在赚了钱就好。虽然有些伤感(甚至悲壮),不过这是人情,且为人父母,哪个不是为子女着想,顺着他们就好。
只是,我们心中定要分明。
古之学者为己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一个夫子那个时代就已存在的问题。
古人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说到底,都只是个人生命的修行,都是关于自我的命题。关注自我并不是自私,因为你只有自己懂了自己在那个领域有所建树,才可能去帮助他人去带领信任你的人们向前走去。这是个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如同学车、习武、练琴,你了解了道理,不去亲身实践练习,都是空的,只有开车上路、功夫上身、指下琴声悠扬,你才会在那个氛围中体会到曾经听师长说过的那一句句道理。
只有自己感受到,领悟到,才是内化于生命的,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喜什么是悲。所谓酸甜苦辣,只可自己体会,不足为外人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只能日夜兼程
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探寻人生的道路,曾经也出逃过,去支教,想要做公益。买书、考试,准备转行。起起落落,因现实的无奈而搁置,一晃眼竟已毕业八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四季更替、年龄递增的当口,都会感到一丝压力。现代城市生活让我们混淆了昼夜,模糊了四季,进而对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反省。也许,在昼夜更替、春秋变换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来历数这一日这一季这一年的得与失,然后在那个间隙,寻找生命成长的张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或许正是此意。
如今,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加快点成长的速度了。
寻找天职,感受天命
日本作者盐见直纪提出了“半农半X”的概念,倡导专业与乡村生活的结合,服务于地方建设,他将X也就是个人专业称之为“天职”。我以为,这与传统的士人生活有相通之处。
所谓天职,也就是个人天命的一部分,就是你找到了这一生志于此的那份事业。人生需要去做一点有益他人的事,如果能将自己想做、自己能做,且有益他人的事结合,岂不是幸福?即便是事与愿违,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他人、理解环境,日后也能从中汲取经验。
不去尝试,焉知不可行
话说千遍,不如一干。有人做生意前,思前想后,最后安慰自己,万一成了呢,放手一博,果然有所收获。何况,如此的尝试是关于人生。
毕业以来,一直在寻找
当年从农行离职,也不过是为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只是当时过于稚嫩,没有明晰的方向,也不知人情事故,最终迫于生活压力而折回。
思考未及停止,实践也在进行。经过种种的因缘,我又走了出来,希望这一次,善始善终。
三十以后,方知何为重,何为轻
三年前,得了一次大病,从此性情大变。
我不再认为工作上的成就能成为人生的大部分,反而是健康与个人心性的成长,才是一生需要去维护去探索的东西。工作,尽责就好;人生,无限丰富。
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与家人、朋友、周围的人们共同经营的。自己的,需要安心;他人共同的,需要让人放心。成长,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更替中,寻找一种和谐与平衡。
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敢于尝试者,是为勇者。
更新记录
- 2016-07-01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