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坚强」的杭菊往事
前几天看到鱼兄的种菊第4年报告,把我描述成了「菊坚强」,连续三年尝试生态种植杭菊花失败而仍然想要继续,确实有了些「坚强」的意思。然而真正坚持的是我父亲,这几年我只是一点想法,真正操持着田地,在种与不种间徘徊前进的,默默如老黄牛在菊田间奋斗的,只是我父亲。我呢,杭菊只是心中抹不去的故乡景,乡土味,在日复一日办公室生活中,不断回味着。
田间老三样
我家所在的乡村是长三角平原中千百个乡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因为太过于平常而默默无闻,就像一个老农民穿着一件寻常衣服,不会有人多看一眼。在这样一个乡村里,有三种农活是一个村民一生中必会经历的:种水稻、接桑苗、采菊花。
在我的印象里,这三种似乎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水稻是为了换口饭吃,依然清晰地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推着手推车,车上装了一车的稻谷,我跟在后面,去往十多里地外的某个地方缴粮。桑苗是为了种桑而养蚕,蚕宝宝是我小时候最铁的玩伴了,一年四季都有,然后桑苗也能卖了换钱,还是那辆推车,父亲凌晨天还黑的时候便推一车的桑苗,最远会到近二十里地的镇上去卖桑苗。菊花,大概也是为了换钱,因为虽然菊花茶很清甜而香醇,村里从来没人喝菊花茶。
这三样农活我都喜欢,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抢着做了,即便做不好。大概,很小的心中,就明白即使胡乱捣乱,也有父母在那里,他们会默默将事情做好。如果非要选一个,必须是采菊花,因为采完后,还有蒸菊花,会煨番薯,那番薯的香味,比之如今街边的烤番薯,不可同日语。
杭菊花的一生
杭菊,又称甘菊,菊科,多年生草本。每年秋冬间枯萎之后,农人们会把茎都割起收好当柴火,把根留田垄里。来年四月清明前后,幼苗长得差不多高了,农人们开始一株株拔起来,在新地田垄里种好,然后像照顾孩子一样打理菊田,直到杭菊花开,采摘完毕,才算心安。
选苗
清明前后,看着菊苗长势很好,就开始一株株拔起来备种,当然是选叶盛茎粗的,手拔,往往会把根拔断了,关系不大,曾经苗少的时候,一株菊苗当两株用,中间对半剪,有根的种没根的插扦,成活率也不低。
种菊
种菊有讲究。田需要先分垄,每垄宽一到两米,然后每垄的中间用锄头整出一条不深的小沟,把菊苗的根放小沟中,每株间距30公分到半米,放好后小沟统一用泥填平,菊苗根部微微踩实。儿时,无论是锄沟、放苗、填土、踩实,我都挺想做,抢着做,如今想来,算是另类的游戏了。
压苗
种好后浇水,认真照看,一两月后,菊苗长得很高了,必须压苗。压苗是个技术活,把菊苗轻轻压下,选好方向,要通盘考虑整个田垄的生长空间,然后放一块泥在菊苗中间部分的茎上,让其自然长出根须。这也是个工夫活,很花时间。压苗后,原本只有一条菊苗的田垄,变成了一片菊苗,等待时间让其长成菊海。这活儿时很少做,没耐心,太花力气,懒。
去头
压苗后,菊株又长了,茎上可能已分出好多小苗,大部分在阳光雨水的滋养下长势喜人。要及时去头,剪掉菊苗最上部分的嫩枝,以便更多地开枝散叶,让菊苗长满整个田垄。又是个精细活,要会分辨哪些苗可去头,哪些该留着,而且趴着背,拿剪刀剪,很累人。剪下来的菊苗小枝往往带回家里给湖羊吃。
除草
菊田里最怕的是长草,杂草很容易长,长得又快,需要不间断地除草。割草给湖羊吃,是我小时候的家常便饭,但我就不喜欢往菊田里除草,因为如果用镰刀割,一不小心便把菊苗给残害了。菊田中,都是手艺活,需要精心打理。
采菊
到了十一月,秋风吹来,菊花盛开了,白茫茫花海一片,颇为壮美,就是采菊的时刻。对农人来说,采菊可见不了南山,每天趴在地里,不说腰酸背痛,那是逞强。但小孩子不一样,奶奶常说「小人没腰,不会疼」,那时候,我从来不腰酸不腰疼,对奶奶的话深信不疑。那个时候,似乎菊花开得晚,采着采着,霜降了,经霜后的菊花,依然傲立,但花朵会变紫,蒸出来的菊饼会变黑,无论模样还是质量都变差,所以采菊是跟时间赛跑,都是在高强度劳作下进行的。
蒸菊
采回的菊花先放匾里或者干脆地上,等晚上蒸菊。锅里起一锅水,放上蒸架,家里有传下来的一个个直径二三十公分高五到十公分的小蒸笼,底部精选朵大蕊好的菊朵,下面朝下放平一圈,然后随意放上花朵轻轻震实,最上面再精选好的花朵放一层,花蕊朝上,为的当然是蒸出的菊饼长相可人,能卖个高价。不多久,整个屋子都是菊香,清新而久远。当然,于儿时的我来说,我是最喜烧火的,在灶头拿老桑树的根枝,一根根放灶里,看火苗旺盛,熏得脸红红,而且,我可以拿一个番薯放里面,拿柴灰覆好,等烧一段时间闻到香味了,取出来,虽然外层全是焦灰,里面的番薯,香嫩至极,这是那段采菊时光的别样馈赠。
晒菊
乡下少有烘干设备,所以蒸好的菊花,每天都需要拿出来晒太阳,直到晒干。菊花蒸好,是直接倒在用芦苇枝和麦杆做的薕铺上的,宽大概一米多,长可以好几米,底下放着两根竹子,竹子和铺子交接的地方用绳子绑好防止移动。每次蒸,大概能放一铺,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抬出屋外放场地上,北侧是条凳,南侧直接放地上,朝南倾斜也是为更好的光照。刚蒸出来的菊花全是水分,一铺子很重,儿时的我可抬不动,每次都是父母抬,直到晒得差不多了,就由我来帮忙。到了初中那会,这活就交给我了,放学回家的重要事,便是将铺子抬进屋,有时候父母很晚回家,轻的铺子自己也就单人拖进屋了。
花了功夫,看天吃饭
杭菊能凌冬盛开,傲霜而立,但整个生命过程中,却需要精心照料。于农人而言,哪怕再用心,也的抗不过天气,这是一个看天吃饭的活。江南的台风,过境风大的不多,但带来的雨量,却常年很多。杭菊不耐水淹,这么多年的种菊历程中,被淹的次数不少,水淹久了,等水退去,阳光一照,杭菊是成片成片牺牲的。
然后就是晒菊阶段的,那时乡间少有烘干装置,每家每户都是在场地上晒菊,走在乡间,都是铺子上一饼饼的菊花,说来也奇怪,那时候白天都在地里干活,没人照看,菊饼却从来不会少。如果这时节遇上下雨天,农人只有呆家里闷闷不乐了。蒸好的菊花不及时晒干很容易发霉,发霉了就等于废了,卖不了价钱,最终可能成为湖羊的食物,全费了功夫。
今是而昨非
如今,想着重新种菊,时空却早已变迁。
大概上大学那会,回家,听父母说菊花不盛开就开始采摘了,自家也不用再蒸了,直接新鲜卖给菊厂。然后,听闻到一个新鲜名词「胎菊」。未盛开的花蕾,像人还在胎中,被商家取了个名字。
现在,到了采菊季,走在村里,也再不见场地上的薕铺,铺子上的菊饼,只有一辆辆的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