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的几种可能性
一直在思考返乡的方式,一直在压抑返乡的冲动。虽然,并没有名义上的离乡,我依然可以每周回乡下,可以有时间做农活(只要我愿意),而内心意义上,我希望的返乡并不止如此,我需要更多的接触土地,亲近自然,能在每日的汗水中让自己明白,嗯,我真正回乡了。
其实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自记事起,父母、小学老师的教育都是: 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做个城里人。 我的确做到了,做得还不错,读了个中国前几的大学,虽然大学的学习并不怎么样,毕业后也没有留在大城市,还无奈地回了县城。
今天又回乡下,与父母聊天中,仍能感觉到他们对于务农的不自信(或者是本能的反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务农是最艰辛的、最无奈的、最贫穷的、最不体面的,所以他们希望改变,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通过读书来实现人生、家族的逆转。这没有错。所以他们见到孙子的问话是,考试考得怎么样。他们转述别人的话是,「考100分奖100元,2个100分奖200元」,这是我叔叔用来激励他孙子的,被我父亲全套照搬。
经历与现实,让父母辈更多地用金钱与成绩,来衡量与判断未来。
而我这一辈人,从小到大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吃不饱饭的绝对贫困,又上了大学,读了点书,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带了点理想主义,也明白了农民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读温铁军教授团队的书),也追求所谓的生态绿色健康食材,希望过有品质的生活。于我而言,有个更特殊的情况,身体健康的需要。
今天,微信公号上读到一篇关于医学的文章1,讲到:
医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年前,我可能会说治愈,而现在,我想说,是回到生活。
所有的治疗,到最后,无非是引导他人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活。
松下来,静下来,就是越来越好的生活。
很有感触,我也想到,所有人类的活动,最终的目的都应是更好地生活。我忽然明白了,返乡,是为了生活,为了回到一种我自认为的、想像中的良性循环的生活。现实中,被各种焦虑包围,每天身体紧绷,内心交灼,根本松不下来、静不下来。于是,回到熟悉的土地、亲近的植物的想法,成了本能。
未能回乡的原因
然而,多年过去,仍未走出最后一步。为什么。
1 经济的压力
虽然工作收入在小城不算差,但买房、结婚、育儿、装修之类的,不仅背了房贷,前几年还有不少消费贷,加之身体又差,曾经住院治疗,花费不少,这些年来经济的压力始终在内心积攒,无时不刻处在经济焦虑之中,苦不堪言。也就是到了去年,总算有些好转,消费贷基本结清,眼看房贷今年也能搞定。前两年与鱼兄聊天中提到,等房贷还清,就打算回乡了。只是今年又出了点状况,恐怕需要迟一年。
2 人情与面子
这是最要不得的,但却是最现实的。回乡,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亲人,是父母,是妻儿,是他们的不解与反对,是得不到支持的孤苦无助。这是人情,不得不面对。另一点,从中等以上收入的工作离开,走向一个旁人不会看好的行业,去直面未必有结果的未知,必然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他人的冷嘲热讽。或许自己可以坦然,可以无视,那父母呢,亲朋呢?这是面子,也必须考虑。两者互推,便让人迈不开脚步。
3 无好的途径
上面两点其实不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有前(钱)途的选择吗?未来可期,或者短期内有较好的收入,那么无论是经济的压力,人情的冷暖,都可以化解于无形。然而最难的也在于此。老友鱼兄花了十年返乡,慢慢探寻,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自己虽是农民出生,其实对农业依然一知半解,于父辈的经验,单纯务农铁定是没有出路的,而除了务农,其他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内心是空白的。产品、模式、客户,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是做农产品加工,还是生鲜食材的种植销售,是叠加自然教育、手工艺之类的副业,还是单单以农为主,也没有一个明确方向。于我目前而言,途径是不清晰的。
几种可能的方式
1 传统的专业化
鱼兄用传统的桑蚕丝被开始了他的创业,慢慢地把本地的蚕桑文化发掘、传承、宣扬,走出了一条道路。这两年,又开始生态种植杭菊花,吸引了一批客户,品质也受好评。这是传统作物、生活方式的专业化、现代化。他多次讲到,我们村生态种植杭菊花,或许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尝试,未来也可以走合作社的道路。
2 社区支持配送
前段时间,我的本地太极拳老师拉了一个群,聊起了生态农产品,忽然发现,原来我们这个小县城,也有对于大米、蔬菜之类的需求。然后想当然地联系到这些年来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周边兴趣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或许,在本地,也可以尝试建这么一个农场。老师对于大米,可以从黑龙江等较远的地方选购,但新鲜蔬菜却不行,所以一直在寻找供应者,也希望如果当地朋友有想法,可以一起做一做。
3 农场+自然教育、传统手工艺
这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模式了。看到过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黯然离场的例子。自认为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只是本地也未见这方面做得好的场所,因此或许也是一条路。需要寻找专业的朋友,有团队才能做得长久吧。
4 半农半X
这是个很多年前就深深吸引到的概念,或许是从日本传入。一边务农,一边从事其他可以带来收入的工作,像从医的朋友半日临证半日读书那样,令人神往。但最重要的「X」,我一直不曾找到。或许中医可以,但道行尚浅,未及入门,不好轻易入局。
温铁军教授说农村从来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农村自古就是百业兴盛的。或许,也不必执着于单单务农了。最近听闻俞敏洪进军农业了,真的是农业的春天来了吗?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已经没有农民了,新时代的农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