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困惑与入门方法

落为匠 2021-12-04

从起心动念,到正式下定决心学中医,中间有五年(哪怕刚开始就不远千里到石家庄拜师,也没真正开始)。始终感觉不得其门而入,是真的愚钝,或者没有用心不花时间,有太多困惑。

学医困惑

为什么要学

半路学中医,常常感到困惑,有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给不了答案,坚持不下去。

看过很多故事,也总结过一些原因。有为糊口的,有为热爱的,有糊里糊涂就走上这条路的,有病重求医的。

有个故事,说三个人里谁的医术最高,答案是身体最差的那个。为什么,因为想要身体好,学医有动力。

我接触中医,最大的因素也是体弱多病。曾经得过重病,也曾为了看病在经济上付出巨大,但却没有让自己的医术有所提高。一来体弱没有长时间看书的精力,记忆力也退化得让人抓狂;二来往往提起了决心想要从某一点入手时,身体渐渐好转后似乎又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此循环,如此往复,近十年原地踏步。

当然,还是有些收获的,最大的感触是,身心一体。身体变好,心态也会好,人会积极向上,反之也是。有时候明白,可能不是自己没了动力,确实是身体要让自己慢下来,停下来,恢复恢复。然而生活糊口的压力还在,工作仍在继续,也是无奈。

另外,是先做好自己,一点点调整和积累都会在身体上有痕迹,所以还是要有向上的心,哪怕慢,一滴一滴,多年汇集总是有些结果的。

第二个大的困惑是如何入门,从经典开始吗,还是单方时方那种简便处着手,依然没有明白。

怎么入门

怎么入门,怎样判断自己入门了?

心中起来学中医的念头已经超过六年了,关注过很多公众号,阅读过太多所谓的入门文章,也买了好些中医书籍,不知是不是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学的缘故,对于怎么学习怎么入门越来越困惑。

看过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老先生的学习(自学)经历,都有说到要重视经典的学习。可能也是自视较高,所以我就内经伤寒,看完心里是复杂的,有太多不懂,也有很多句子能引起感触,特别是内经中的很多话,能想到平时看到的一些文章,会感慨原来来自这里。而更多的,一遇到一些小病比如感冒、母亲膝盖痛之类的,依然手足无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一类,像不食烟火的仙子,只能远远仰望,救不了急。桂枝麻黄葛根大小青龙,也不是很明白该怎么选,也就没了尝试的勇气。

总之,简单的看书,并不能让自己有开悟的感觉,反而失了不少信心。开方是一门技艺吗?需要熟能生巧吗?

以前听说有些中医研究生毕业的,还治不了感冒不会开方,只当是笑话。如果入不了门,再怎么看书可能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那么,从0到1的那个点在哪里,我还没有找到。

入门途径

业余学中医的入门途径有哪些?非常感谢朋友们的热心回复,之前的那条困惑下面有不少结合了个人经历、很有参考意义的建议,我简单总结一下:

  1. 从经典入手,先看黄帝内经,学内经也有次第,不是现在流行版本的顺序,需要先理解古天文。
  2. 从经典入手,伤寒论最佳,推荐胡希恕先生。
  3. 学经典的顺序:先听黄帝内经,再神农本草经,再伤寒金匮,建议郝万山刘渡舟倪海厦郭生白王雪华等讲课,然后看医案,再听诊断,中药,方剂等课。(比较具体)
  4. 多听多看佟彤老师罗大伦老师书籍音频,从中成药入手,是普通人最简单高效性价比最好的自我保健治疗方式。
  5. 看完经典看临床案例,时间长了,就能辨别选取。
  6. 先学经络,这是中医核心,总纲。
  7. 先打好基础,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入手。(这大概是中医院校的路)
  8. 师承最好,跟老中医5-10年。

学中医太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自己的体悟了,脑力和体力都得跟得上才行。目前自己正在努力的方向是先学好伤寒,业余时间再跟师学些实际操作。或许,真要到「三月不知肉味」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才能有所成。以前有同学讲起他备考CPA的情况:学《税法》的时候,在马路上走,看到一辆车会想到车船税,如果是进口车,会想到关税,在商场买东西,会想到增值税、消费税。这才是学习应有的状态。学中医也该如此。

摘录

秦伯未说:“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余之教人也,先以《内》《难》《本经》,次以各家学说,终以诸家医案。”

秦伯未先生的教学次第:先经典(内、难、本经),后各家学说,终诸家医案。这也是学习的次序。

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尚无缘随师临证的,可以多读医案。


评论